2007年2月7日

[中醫] 六經論中醫

試圖以六經做一個中醫串解的工作~雖然只是很初步的工作~但是卻讓我的中醫歷程更近了一步。


臟腑、經絡為中醫的解剖學的開端,雖然內經以然將各臟腑的功能作了初步的介紹,然而其中的敘述多為哲學性的思維。直到張仲景的傷寒論,建立了「六經」架 構,中醫生理、病理學才算完整。以六經為出發點,包含了建立在六經上的各種診斷法則,配合傷寒論或者後世補充的方劑,才是一門完整的中醫學門。

可惜,在仲景之後,研究傷寒論的醫家雖多,然而真正以六經為架構來討論中醫的醫家卻了了無幾,就算是柯琴、喻家言等功在傷寒的亦無法提出一套六經辨證完整的架構。近代陳修園以五運六氣立論,算是提供了六經辨證重要的條件;曹穎甫從傷寒條文配合臨床經驗,以六經為主的辨證法,亦較接近了所謂的「廣義六經」。 中共建政之後,幾個傷寒名家如劉渡舟、冉雪峰等,亦有其重要的地位。劉老的傷寒論解讀頗有見地,對於解經有清楚的概念,然而可能是劉老個性溫和的緣故,他的文章缺乏獨特性,對於各家學說包容的結果便是無法建立獨特的見解。冉老相反的繼承了陳修園五運六氣的觀點,可以算是一個傳統經方派的代表。經過文革,中國老醫家也出現了斷層,近年來幾個名老中醫紛紛凋亡。然而新一代亦有才人備出,萬友生的寒溫統一論雖不以傷寒立論,然試圖建立傷寒與溫病的橋樑。杜雨茂以經方治療腎病,對於以六經來辨證腎病頗有心得。王伯章提出以六經總包一切的觀點,亦提出許多廣義六經的辨證法。

因此試圖以六經的觀點來做中醫辨證的整合工作,便得從幾位前輩大家開始。如同前面所述,六經辨證是中醫生理學、病理學,而臨床應用則有仲景的傷寒金匱作為指導。然而更得加入歷代各醫家對於傷寒的補充,尤其是溫病時期對傷寒溫病的發揮更是重要。
  • 太陽主外,主人體一身在表之陽氣,主管人體熱量調控,亦是抗寒的調節中樞。陽明主裡,為人體內部熱量聚合之處,亦為人體耐熱耐燥的中樞。少陽為遊部,位於體側,轉樞人體前後之陽氣,作為寒熱協調中樞。
  • 三陽均為人體對外的調控,然在內則需三陰之內在調整作支援,如太陽陽氣的調控還包含了水份系統,者點需有少陰提供能量來源及排泄水分的通道;而陽明亦需太陰作後盾,陽明作為內在熱量的調控,需建立在太陰代謝水穀精微作為物質基礎及水分的基礎;少陽與厥陰的關係,則在於少陽調整寒熱的源頭在於厥陰陰血的貯藏,因此陰血受損亦引起陰陽協調問題,亦即「火盛」之徵。

因此六經原為人體各系統分工的代名詞,亦可以現代概念來表達。

  • 太陽、少陰搭配代表著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及泌尿系統,主要調控的便是內部熱量向外供應的過程及水分從內而外、由上而下的過程。而少陰在此除提供能量,更有提供出路的功能。少陰心為在上之火,提供熱量向外的動能。少陰腎為在下之水,提供水分出路及再回到心的過程。中醫概念終將兩者合為少陰,與現在生理不違背,然若以臟腑辯證而言,心腎亦常有合病並病的症狀。
  • 陽明、太陰配,主在裡之陽氣及水穀代謝,在現代生理學應包含了有關腸胃消化系統,及部分內分泌系統。
  • 厥陰與少陽的組合,則屬於神經、內分秘、血液材質的範疇,因此少陽病出現許多病症, 在臟腑辨證系統中應屬於肝、膽的問題,而厥陰病在臟腑辨證系統中,可以以肝陰、腎陰或營血的範疇來視之。

1 則留言:

  1. 經過了幾個月西醫的洗禮~ 時時拿臨床見到的病症來與六經辯證做對照~更覺得六經辯證才是未來我的中醫必須走的路。
    一個好處是更容易與現代醫學所說的機轉來做對照,加上診斷及治療明確,不像臟腑辯証一樣,有多個面向。
    我想當初走上經方的路,還真的是走對了呢!

    回覆刪除

年度熱門文章